雙十協定簡介:《雙十協定》即《國民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1945年8月29日至10月10日,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國共產黨代表團與國民黨政府代表在重慶舉行談判,經過43天的談判,在10月10日簽署《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即《雙十協定》。
一、雙十協定的背景
在歷時八年的抗日戰爭結束后,國共兩黨失去了共同的敵人,其內部矛盾便日益顯現。在這樣的狀況下,對于中國的未來究竟由誰來領導,并且走怎樣的道路成了當時最主要的問題。
就當時的社會狀況而言,國共兩黨并沒有達成協議,并且開始分頭行動,在中國的土地上開闊自己的疆土。在東北、華北等地區,兩黨就城市管轄權展開了強烈的競爭,同時爭奪的,還有戰略物資的補給。
如果說這個時候的中國還不夠亂的話,那么美國和蘇聯在華夏插上的一腳,就足以讓兩黨展開更為激烈的戰爭。
日本投降的一部分原因是蘇聯方面出兵中國東北,將當地的日軍基本殲滅而導致的。在日本投降后,蘇聯紅軍將其繳獲的日本武器及戰略物資紛紛轉送給了當時由林彪帶領的東北解放軍,也就是說共產黨獲得了蘇聯的支持。當然國民黨也獲得了美國的支持,國民黨軍隊出現雜華北和東北就是他們的手筆,有其海空兩軍負責運動的結果。
同處于一土地,沖突是必然的,雙方都看出了美國和蘇軍的意圖,所以為了自身的利益考慮,1945年,蔣介石主動致電毛澤東,請其前往重慶共商和平大計。
隨后,毛澤東同志在周恩來等人的陪同下前往,雙方展開和談,其談判的最終結果就是簽訂了雙十協定。
二、雙十協定的簽訂過程
雙十協定時間是在1945年的10月10日,這也是它會被稱之為雙十協定原因,其內容實際上是對國共兩黨在重慶談判主要內容的一個概要。
在抗日戰爭勝利之后,就新中國的建立問題中國共產黨率先發表聲明,表明要和平建國,同時建立起一個獨立自主的新中國。隨后國民黨方面順應民意,向中國共產黨發出和談邀請,希望毛澤東能夠親自前往重慶商議建國大事。
因為重慶是當時的國民黨根據地,同時國民黨并不是真誠的發出要請,所以共產黨方面就是否前往和談召開會議,原因如下:如果共產黨方面不愿前往和談,那么必將失去民心;另外在國民黨發出邀請之前,共產黨曾發表宣言,提倡和平建國,若拒絕和談,這是在打臉。所以即使知道進入國民黨的大本營重慶后,自身安全等于交付出去,共產黨方面還是毅然前往重慶,就建國大事與國民黨進行和談。但是當共產黨到達重慶后,才發現國民黨方面并沒有關于協議的任何擬定,這就加重了重慶和談的難度。
此次和談一共進行了四十三天,在這段期間內,國共兩黨共同確定的雙十協定的各項內容,然后成功的在重慶進行了簽署。之所以能夠在重慶簽訂雙十協定,共產黨可謂是費盡了心血,他們不但要保證自身的人身安全,同時還要避免掉進國民黨方面的陷阱中,從而失去執政的權利以及實現新中國的和平建立。
三、雙十協定的內容
首先,國共雙方以和平建國作為基本方針,并且用雙方對話的方式解決其即將面臨的一切爭端問題。
其次是雙方的合作是屬于長期合作,需共同堅守,杜絕一切內戰的發生,重建獨立的、自由富強的新中國,并且實行三民主義。
此外對于國家政治的實施,需盡早結束訓政狀態,然后實行憲政,制定新的憲法。在憲法制定之前,雙方共同召開政治協商會,對國民大會以及其他即將出現或者已經出現的問題進行商討。
最后是中國共產黨要承認蔣介石和南京政府的領導地位。
就雙十協定內容來看,實際上是對中國以后的發展從九個方面進行了和談,首先是建國,其次是政治民主化方面,接著還有國民大會方面,當然對于人民自由方面也有涉及。
據記載,雙十協定就這方面提出由政府來保證人民享有民主國家人民享有的一切權利,并且將其現在運行的法令中相違背的方面廢除或者修正;另外還有黨派合法問題和特務機關問題,在特務這塊,雙方同意嚴令禁止司法和警察之外的任何機關對抓捕的人民進行審訊等。
四、雙十協定的意義
1.雙十協定是以國共兩黨協商方式產生的一個正式文件,它的發表,表明了國民黨不得不承認中共的平等地位。
2.共產黨在政治上取得了主動,在人民面前表現了和平的誠意。在國民黨統治區和各民主黨派中擴大了影響。
3.迫使國民黨承認和平建國的基本方針。國民黨若破壞協定,發動內戰,就在全國全世界面前輸了理,失去了人心。
經過43天的艱苦談判,1945年10月10日,國共雙方代表簽訂《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即雙十協定,并公開發表。國民黨政府接受中共提出的和平建國的基本方針。
雙方協議“必須共同努力,以和平、民主、團結、統一為基礎”,“長期合作,堅決避免內戰,建設獨立、自由和富強的新中國”。雙方還確定召開各黨派代表及無黨派人士參加的政治協商會議,共商和平建國大計。這是重慶談判最重要的兩項成果。
此外,談判還達成迅速結束國民黨的“訓政”,實現政治民主化;黨派平等合法;釋放政治犯等協議。
重慶談判的舉行和雙十協定的簽訂,表明國民黨方面承認了中共的地位,承認了各黨派的會議,使中國共產黨關于和平建設新中國的政治主張被全國人民所了解,從而推動了全國和平民主運動的發展。